最新產品
Product
潮州大型焊接機架生産加工
金屬的焊接,按其工藝過程的特點分有熔焊,壓焊和釺焊三大類.在熔焊的過程中,如果大氣與高溫的熔池直接接觸的話,大氣中的氧就會氧化金屬和各種合金元素。大氣中的氮、水蒸汽等進入熔池,還會在随後冷卻過程中在焊縫中形成氣孔、夾渣、裂紋等缺陷,惡化焊縫的質量和性能。 為了提高焊接質量,人們研究出了各種保護方法。例如,氣體保護電弧焊就是用氩、二氧化碳等氣體隔絕大氣,以保護焊接時的電弧和熔池率;又如鋼材焊接時,在焊條藥皮中加入對氧親和力大的钛鐵粉進行脫氧,就可以保護焊條中有益元素錳、矽等免于氧化而進入熔池,冷卻後獲得焊縫。
19世紀末之前,的焊接工藝是鐵匠沿用了數的金屬鍛焊。早的現代焊接技術出現在19世紀末,先是弧焊和氧燃氣焊,稍後出現了電阻焊。20世紀早期,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設備的需求量很大,與之相應的廉價可靠的金屬連接工藝受到重視,進而促進了焊接技術的發展。戰後,先後出現了幾種現代焊接技術,包括目前流行的手工電弧焊、以及諸如熔化極氣體保護電弧焊、埋弧焊(潛弧焊)、藥芯焊絲電弧焊和電渣焊這樣的自動或半自動焊接技術。
20世紀下半葉,焊接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激光焊接和電子束焊接被開發出來。今天,焊接機器人在工業生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研究人員仍在深入研究焊接的本質,繼續開發新的焊接方法,并進一步提高焊接質量。金屬連接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早期的焊接技術見于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歐洲和中東。數千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文明已開始使用軟釺焊技術。公元前340年,在制造重達5.4噸的古印度德裡鐵柱時,人們就采用了焊接技術 。
中世紀的鐵匠通過不斷鍛打紅熱狀态的金屬使其連接,該工藝被稱為鍛焊。維納重·比林格塞奧于1540年出版的《火焰學》一書記述了鍛焊技術。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工匠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鍛焊,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鍛焊技術不斷改進。到19世紀時,焊接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其風貌大為改觀。1800年,漢弗裡·戴維爵士發現了電弧;稍後随着俄國科學家尼庫萊·斯拉夫耶諾夫與美國科學家C·L·哥芬(C. L. Coffin)發明的金屬電極推動了電弧焊工藝的成型。電弧焊與後來開發的采用碳質電極的碳弧焊,在工業生産上得到廣泛應用。1900年左右,A·P·斯特羅加諾夫在英國開發出可以提供更穩定電弧的金屬包敷層碳電極;1919年,C·J·霍爾斯拉格(C. J. Holslag)将交流電用于焊接,但這一技術直到十年後才得到廣泛應用。
焊接通過下列三種途徑達成接合的目的:熔焊——加熱欲接合之工件使之局部熔化形成熔池,熔池冷卻凝固後便接合,必要時可加入熔填物輔助,它是适合各種金屬和合金的焊接加工,不需壓力。壓焊——焊接過程對焊件施加壓力,屬于各種金屬材料和部分金屬材料的加工。釺焊——采用比母材熔點低的金屬材料做釺料,利用液态釺料潤濕母材,填充接頭間隙,并與母材互相擴散實現鍊接焊件。适合于各種材料的焊接加工,也适合于不同金屬或異類材料的焊接加工。
搭接接頭的焊前準備工作簡單,裝配方便,焊接變形和殘餘應力較小,因而在工地安裝接頭和不重要的結構上時常采用。一般來說,搭接接頭不适于在交變載荷、腐蝕介質、高溫或低溫等條件下工作。采用丁字接頭和角接頭通常是由于結構上的需要。丁字接頭上未焊透的角焊縫工作特點與搭接接頭的角焊縫相似。當焊縫與外力方向垂直時便成為正面角焊縫,這時焊縫表面形狀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應力集中;焊透的角焊縫受力情況與對接接頭相似。角接頭承載能力低,一般不單使用,隻有在焊透時,或在内外均有角焊縫時才有所改善,多用于封閉形結構的拐角處。